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亦稱精緻咖啡、美食家咖啡或高價優質咖啡,通常是指阿拉比卡種及極少數的羅布斯塔種咖啡,因為生長自獨特的土壤氣候環境,往往會形成特殊的香氣口感。

「精品咖啡」一詞是在1974年,由娥娜‧努森(Erna Knutsen)所創,她定義精品咖啡為「特殊地理條件及微氣候生產具風味獨特的咖啡豆」(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

娥娜‧努森(Erna Knustsen)是全球咖啡品質鑑定最具公信力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創始人之一,被喻為咖啡教母,實際上,她40多歲才開始接觸咖啡,並於1974年的《咖啡與茶》雜誌中提出精品咖啡的概念,目的是為了區隔商業咖啡(commercial coffee)的市場,倡導高咖啡品質,強調咖啡在不同的產地而有獨特的風味。

所謂「微氣候」(micro climates)一詞是葡萄酒世界常用的詞彙,或稱地方性氣候、微氣象或局部區域氣候等。不管是葡萄園或咖啡園,在有限範圍內的氣候都會影響生長,培養出些微差距的成品,例如緯度高低、是否近海、近湖泊或河川、園地的方向或傾斜度、是否正好位在森林風吹過的路徑上、日夜溫差、降雨量及日照量等,諸如此細微的自然環境差異,都會影響土地所賦予的獨特風味。

根據娥娜‧努森的觀察,並非所有的咖啡都是同一種風味,而那種與眾不同、風味很好的咖啡,就是精品咖啡。嚴格說來,當時的精品咖啡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直到了2009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為咖啡生豆制訂了一個條件,即杯測分數不得低於80分,至此才為精品咖啡訂定出比較科學的客觀標準。

有些評價高的咖啡豆,雖然也可以賣出漂亮的價格,但未經咖啡品質鑑定師(Q-grader)杯測過的咖啡,只得稱作高級咖啡,不可稱之精品咖啡。

精品咖啡的另一項條件為生產履歷的可追溯性,即可追溯豆源為何國、何地之何莊園,不容作弊。

在此之前,美國雖為世界最大消費國,但當時市場幾乎由風味不佳的商業咖啡所霸占,因為娥娜‧努森與有心人士的努力,才使得全球的咖啡開始有部分品質較佳的咖啡作物朝向更經濟的方向發展,有了足夠的資源以發展更好的栽植及處理條件,爾後更帶動了全球精品咖啡革命。

 

——–

參考來源:《癮咖啡研究室:發現咖啡的健康力量》